永州: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助推工業園區高質高效發展
作者:園區管理科 發送日期: 2024年01月11日
近年來,永州市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清查處置國有“三資”工作要求,聚焦園區建設用地資源緊張與閑置土地并存等突出問題,按照分類施策、強化整改等工作思路,大刀闊斧推進園區批而未供、閑置、低效(空閑)三類用地和國有閑置標準廠房清理工作,有效提高園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2023年1-10月全市園區批而未供土地處置面積3085.58畝、處置率72%;閑置用地處置面積1601.45畝、處置率99.95%;低效用地處置面積9281.82畝、處置率65%;國有閑置標準廠房處置66598平方米、處置率100%。
(一)全面摸清家底,建好工作臺賬。一是明確總量。“地毯式”全面摸排全市園區批而未供、閑置、低效(空閑)土地和國有閑置標準廠房面積、數量以及具體分布位置;梳理企業的生產經營、項目投資、土地使用、債權債務、法律訴訟等情況,建立詳細工作臺賬,共摸排批而未供土地4271.52畝、閑置土地1602.2畝、低效(空閑)土地14334.6畝、國有閑置標準廠房66598平方米。二是查清成因。低效閑置資產大多為發展過程中遺留問題,如粗放型招商引資、用地協議約束力不強等原因。除此之外,近年來受國際形勢、經濟下行等因素影響,部分企業停產甚至倒閉。三是分類施策。堅持“能用先用、不用可售、不售可租、能融則融”的原則,按照“一園一策、一企一策”制定園區閑置用地處置方案,對每宗閑置用地明確處置措施、時間節點、責任單位等,分三年有序推進,確保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二)創新工作舉措,以“存量”換“增量”。一是依法收回一批。針對部分企業原批用土地部分富余或低效使用的問題,以及部分企業租用標準廠房過多或企業陷入困境造成廠房暫停使用的問題,由政府部門出面與企業協調,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規定,依法依規按程序收回富余未用或低效使用的土地,再通過“招拍掛”的方式轉讓給新引進企業。如原湘龍銅業公司地塊通過政府回購的方式收回土地,通過科學規劃、統籌協調,解決了永州國際陸港和冷水灘區大灣區輕紡產業園項目用地問題。二是招商引資一批。主動與新引進企業聯絡溝通,當好“閑置資產”與“新引企業”之間的“紅娘”,解決閑置土地資源浪費與新招引入園項目用地指標緊張、落地難這一矛盾。如原湖南寶達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因市場影響處于半停產狀態,2022年通過招商引進投資10億元的湖南振陽紡織品科技有公司,經政府多次協調溝通,寶達公司最終將土地、廠房、辦公樓等資產打包以股權方式進行轉讓,原寶達公司成功脫困,振陽紡織項目建設工期也從2年多縮短至1年,實現“雙贏”。2022年9月引進深喜電子有限公司租用云生竹業科技有限公司因經營不善破產而閑置的25000平方米廠房,通過全程代辦和現場辦公等優質服務,為企業建設、投產打通堵點,從簽約到企業順利生產僅用時7個月,年產值近億元,解決就業200余人,讓舊廠房煥發出新活力,“寸土”再生“存金”。三是引導幫扶一批。充分利用“送政策、穩增長、促發展”和“大走訪、大調研”活動契機,對無力經營且長期停產的“僵尸”企業,鼓勵并幫扶企業包裝閑置資產項目,主動走出去對接并邀請關聯企業、“同鏈”企業來永實地考察,通過項目“嫁接”“聯姻”等方式,引入新的投資主體,實現自身盤活。如2008年引進投資3億元的零陵榮華錳業公司,占地近300畝,2012年2月停產。為幫助企業走出停產困境,永州市工信局局領導多次帶隊走訪協調,為停產10余年企業解決了用電、環保等一系列難題,最終由百信錳業兼并香港榮華錳業股權,并對股權、債權整理盤活。2022年10月已正式復工復產,預計年產值達25億元以上,年納稅1.5億,提供500個就業崗位。
(三)嚴格用地標準,提升產出效益。一是健全準入機制。建立由自然資源、工信、生態環境、發改等部門參與的項目聯審或聯席會議制度,對新引入園的工業項目設定準入門檻,嚴格控制投資強度、容積率、建筑密度、生產服務設施用地所占比重、綠地率等指標,同時嚴格項目批后監管和違約追究制度。二是創新用地方式。推行“標準地+承諾制”和彈性年期供應模式,對投資強度、產出效益達到要求的企業,優先使“標準地”,同時享有相關優惠政策。引導企業采用“先租后讓、先租后買”的方式建設廠房,有效降低廠房閑置率和“爛尾”風險。三是加強用地監測。建立國有資產統計系統和工業云平臺系統,對閑置土地處置、園區供地、低效企業目錄、企業運行情況實行動態更新。控制園區用地總量,堅持“增存掛鉤、存量為主”,把盤活存量作為新增用地指標的重要因素,推動園區加大對閑置資產處置力度。四是推行“畝均論英雄”。建立畝均效益綜合評價體系,按照畝均效益差異化配置資源要素,倒逼企業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雙提升。